昔人离别时,有折柳枝相赠之民俗。折柳,即送别。
出处:折柳的纪录,最早见于乐府诗(注意,不是汉乐府。这首诗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诗)《鼓角横吹曲》中有《折杨柳枝》,歌词是:“上马不捉鞭,反拗杨柳枝。下马吹横笛,愁杀行客人。”后在唐朝时,折柳送别已经成为习俗。
李白“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”就说明晰其时这已经是一个民俗。灞桥曾是秦王朝霸业的见证。
凡东出函谷关必从灞桥经由。灞水两岸多植垂柳。
亲友在此折柳相送,心念离别后重逢。更早,有人推测在先秦时就已经有此习俗。并举《诗经》里的《小雅;采薇》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为证。
寓意:折柳,即送别。至于折柳的寓意,约莫有以下两个。一是因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可以表现挽留之意。离别赠柳表现难分难离、不忍相别、恋恋不舍的心意。
二是取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象征,因柳随地可活,祝福离人在外地顺遂。如清朝褚人获在《坚瓠广集》卷四中提出:“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,非谓津亭所便,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,望其随处皆安,一如柳之随地可活,为之祝愿耳。
”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。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,其特点是“随地可活”,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此外人,到了异地后,随遇而安,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,一切顺遂。浏览:诗经.小雅.采薇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
曰归曰归,岁亦莫止。靡室靡家,猃狁之故。不遑启居,猃狁之故。采薇采薇,薇亦柔止。
曰归曰归,心亦忧止。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。
我戍未定,靡使归聘。采薇采薇,薇亦刚止。
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。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忧心孔疚,我行不来!彼尔维何?维常之华。彼路斯何?君子之车。
戎车既驾,四牡业业。岂敢定居?一月三捷。
驾彼四牡,四牡骙骙。君子所依,小人所腓。四牡翼翼,象弭鱼服。
岂不日戒?猃狁孔棘!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折杨柳歌辞五首南北朝上马不捉鞭,反折杨柳枝。
蹀座吹长笛,愁杀行客儿。腹中愁不乐,愿作郎马鞭。收支擐郎臂,蹀座郎膝边。
放马两泉泽,忘不著连羁。担鞍逐马走,何见得马骑。
遥看孟津河,杨柳郁婆娑。我是虏家儿,不解汉童谣。健儿须快马,快马须健儿。
跸跋黄尘下,然后别雄雌。忆秦娥唐.李白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
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,咸阳古道音尘绝。
音尘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另:古乐曲中有折柳曲,也表离别思乡之意。
李白的《春夜洛城闻笛》:“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东风满洛城。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?”。
本文来源:亚搏体育-www.zuozhan.net.cn